:::

  一顆種子.一個希望~~~德蘭綠蔓計畫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一、計畫緣起與背景

德蘭兒童中心創立於民國57年,初期以照顧小兒麻痺患童為主要任務,後因社會需求轉型為安置家庭變故之兒童及少年之專業機構。自民國86年起,中心導入「家庭制」教養模式,讓孩子在小家庭式的照顧中,獲得穩定、溫暖的支持與依附關係,並藉由生活教育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、良好品格與自我照顧能力,促進其健全人格與自主發展。

安置機構依據兒少發展需求提供包括生活照顧、醫療保健、心理與行為輔導、課業協助、家庭與追蹤輔導等服務(彭淑華,2008)。然而,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指出,目前國內大多數安置機構的服務,仍偏重基本照顧與教育導向,對於曾歷經創傷事件之兒少,缺乏專屬性的療癒資源與情緒復原支持(曾華源、白倩如,2009)。

進一步觀察也發現,安置兒少普遍經歷情緒忽視、暴力、失依等創傷經驗,並長期承受人際隔離、自我否定與社會排拒壓力。根據《報導者》(2025)調查,台灣安置與矯治系統中大量兒少未接受過創傷知情介入,多數被迫以壓抑、逃避、衝動等方式應對情緒與關係困境,導致後續適應與自立困難。

德蘭中心深知,這些孩子雖身處照顧體系中,內心仍承載未竟的傷痕。他們渴望的是不被遺棄的陪伴、可表達的空間,以及能重新建立自信與勇氣的療癒歷程。中心秉持天主教信仰精神與創辦宗旨,以《依撒依亞書》第42章第3節所言為行動依據:

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熄的燈心,他不吹滅。」蘆葦與燈心象徵著我們所服務的孩子,即使破碎,也不被放棄;即使微弱,也值得被呵護。這信仰,不僅是宗教上的安慰,更是我們面對創傷兒少時的實踐準則。

在天主的引領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,中心於民國109年獲得後院一塊可活化使用的土地,遂規劃設立「一顆種子.一個希望─德蘭綠蔓園」計畫。此計畫旨在打造一座兼具園藝療癒、生命教育、信仰實踐與社區公益參與的立體學習與修復空間,回應孩子深層的創傷照顧需求,並訓練其獨立生活能力、責任感與自我價值建構,進而在平安與穩定中成長茁壯。

「綠蔓」象徵堅韌、蔓延與生命的力量。我們相信,即使經歷風雨,孩子也能如同綠意中的小苗,在被愛灌溉的土地上,一點一滴長出屬於自己的枝枒,終有一天開出屬於他們的花朵。

二、問題與需求

德蘭兒童中心所安置之兒少,多數來自失依、疏忽、家庭暴力、藥物濫用等功能失衡的家庭。這些孩子童年缺乏穩定依附與情感照顧,導致其在情緒表達、自我認同、人際互動與學習適應等方面,出現明顯困難。

即便進入安置體系獲得基本穩定的生活支持,孩子們仍常表現出焦慮、退縮、攻擊、逃避等防衛性心理行為。這些反應不僅限制其自我價值的建立,也阻礙其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,進而影響其未來的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立。

根據《報導者》(2025)專題指出,台灣安置與矯治系統中的許多高風險青少年,未獲得創傷知情的專業介入,多數只能自行消化情緒困境,長期下來容易形成適應障礙、自殘、自我放棄等行為,顯示整體照顧體系仍存有「創傷療癒空窗」。

(一)社區潛在問題與需求

    除了院生本身的需求外,德蘭中心所處之周邊社區,也面臨以下困境與挑戰:

    • 親職功能不足:部分家庭照顧能力薄弱,缺乏正向教養知能與情緒陪伴技巧
    • 自然與共融空間缺乏:社區兒童少有安全、低刺激、具引導性的自然學習與遊戲環境
    • 公益參與斷裂:志工、企業、公益團體的參與機會零散,缺乏整合平台與長期互動場域

(二)綜合回應與計畫構想

「德蘭綠蔓園計畫」正是回應上述多重問題的整體性設計。透過園藝空間建構、療癒課程推展與信仰精神導入,計畫將兼顧:

  • 安置兒少的心理療癒與社會適應訓練
  • 教養機構的實作導向教學與照顧品質深化
  • 社區家庭與志工的共學、陪伴與公益參與

園區將作為一個交會平台,連結院內與社區,結合專業、信仰與自然療癒,建構出一個可持續且彼此支持的公益實踐基地。

三、計畫目標與服務對象

「德蘭綠蔓園」是一處融合療癒、教育、信仰與職涯探索的多功能園地。我們期望透過園藝實作、情緒支持與生活技能訓練,協助安置中的兒少及社區群體,在自然與關係的互動中獲得修復、成長與希望。

(一)計畫目標

  • 心理療癒
    透過園藝活動、感官體驗與自然陪伴,協助兒少釋放情緒、紓緩壓力,建立安全感與自我效能。
  • 教育訓練
    發展實作課程(如種植、料理、手作等),培養生活自理、責任感與合作態度,強化學習與適應力。
  • 信仰實踐
    在靜思空間中進行祈禱與反思活動,引導兒少體會天主慈愛,建立靈性支持與正向價值觀。
  • 社區共融
    串連志工、家庭、企業與教育單位,推動開放課程與親子活動,強化社會參與與公益行動。
  • 職涯探索
    設計多元體驗機會(如導覽、工讀、手作販售),讓院生在實境中學習職場態度與自我探索。
  • 餐飲學習與自立訓練
    在園區設置簡易廚房與學習型餐飲空間,讓孩子參與備餐、烘焙與簡餐製作,提升生活技能與成就感。
  • 工讀參與與角色建構
    結合園區維護任務(如植栽照護、空間整理、導覽接待等),給予實質獎勵與責任分工,強化自我效能與社會認同。

(二)服務對象

本計畫以院內療癒+社區共學+職涯探索為三大核心,針對不同群體設計階段性與功能性介入。

  • 院內對象
  1. 國小至高中安置兒少
  2. 有情緒困擾、社交退縮或自我價值低落之個案
  3. 特殊需求兒少(如ADHD、自閉光譜、情緒障礙等)
  4. 有潛力進行工讀訓練與職業探索之青少年
  • 社區對象
  1. 弱勢家庭與其子女
  2. 願意投入公益之志工、教會、企業團體
  3. 教保、教育與社福相關參訪團體(如學生、實習生)

(三)信仰核心與教育使命

本計畫秉持中心創辦信念─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熄的燈心,他不吹滅。」(依撒依亞書 42:3)在天主愛的照耀下,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受創生命,期待透過愛、陪伴與專業支持,讓孩子逐步重建信任與尊嚴,最終成為願意回饋社會、擁抱生命的完整個體。

四、空間規劃與特色設施

「德蘭綠蔓園」坐落於德蘭中心中心後院預定空地,預計以自然生態為基礎,融合園藝治療、教育實作、靜心祈禱與社區共融四大功能。空間設計兼具療癒性、教育性與可參與性,期望為院生、教保人員與社區成員提供一處身心靈可休憩、參與與連結的立體學習空間。

 (一)整體配置理念

本園區採用「功能分區、動線流暢、參與友善」為設計主軸,並強調自然材料運用與可持續經營。透過軟硬體整合,建構出兼具療癒性、教育性與實作性的複合式空間。

  (二)空間區域設計與特色

空間名稱

功能說明

療癒花園區

提供靜態園藝活動空間,結合色彩植物、香草、步道設計,引導感官刺激與情緒調節,適合個別陪伴、輔導或靜心活動。

香草與農作體驗區

安排香草種植、蔬果照護、季節栽培等實作課程,發展園藝技能與觀察能力。亦可供工讀任務分配與責任區照護。

學習型餐坊(簡易廚房)

提供兒少料理實作、烘焙教學、共餐活動場域,並發展自立生活訓練與餐飲服務模擬(可結合販售或招待活動)。

實作教室與收穫整理區

用於手作課程、花草包裝、瓶栽設計、農產品分類等,支援義賣或園藝成果展出。

祈願亭與靜思區

提供孩子與志工進行個人祈禱、心靈安靜、團體反思空間,結合信仰教育與靈性支持。

戶外廣場/草地平台

可用於親子活動、社區體驗、市集交流與戶外教學等,促進互動與社區參與。

工具倉與植栽資源區

儲放工具、肥料與各類園藝資材之處,亦作為孩子整理與歸納的訓練場域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(三)場域整合與運作模式

  • 學習模組化:每一空間可獨立運作為課程教室,也可串聯為學習模組(例:香草種植 → 採收烘乾 → 調製香包 → 義賣或送禮)。
  • 共學共做:場域對象涵蓋孩子、教保員、社工、志工、社區家長、參訪團體,強調「同工不同責」、「合作中學習」。
  • 生活導向工讀制度:由院生擔任清潔、澆水、管理、收納、導覽等工作,依年齡與能力分層指派,培養責任心與自律能力。
  • 祈禱與反思設計:場域融入信仰元素,如祈願牆、感恩步道、經文標語等,輔助孩子靜心與建立正向生命信念。

五、執行進度甘特圖

工作項目

108年

109年

110年

111年

112年

113年

114年

115年

董事會通過提案購地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覓地/討論預算/購地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媒合設計師及建築師確認簽約,規劃討論建物及內部規劃設計,並提董事會通過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申請都審建造執照及建物施工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• 預期效益與公益影響力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六、預期效益與公益影響力

「德蘭綠蔓園」不僅是一項園藝空間的建構工程,更是一場以信仰為根、以療癒為軸的整合性社會實踐行動。透過療癒場域、實作課程與共學活動的推展,本計畫預期將帶來以下多層次效益:

  •  

(一)對院生的效益

項目

說明

身心復原

透過植物照護、藝術創作與靜思祈禱,引導孩子表達情緒、紓解壓力,建立安全感與穩定感。

自我認同建立

從播種、栽種、收成到參與餐坊與義賣,孩子將從具體成果中看見自我價值與貢獻,強化自我效能。

人際與社會互動

園區活動設計鼓勵團隊合作、互助與溝通,提升同儕互動與社交技巧。

生活技能發展

學習種植、料理、工讀任務等實作能力,奠基生活自理與未來自立基礎。

靈性支持

在信仰氛圍中培養感恩、希望與慈愛的生命態度,支持孩子走出創傷、活出意義。

抗壓與堅毅力

因應農作勞動與環境挑戰,養成吃苦耐勞與迎難而上的生活態度。

 

  •  

(二)對社區與公益的效益

項目

說明

社區參與強化

開放課程、親子共學、導覽與活動,讓社區家庭與兒少建立正向連結與共融互動。

親職功能提升

協助弱勢家庭學習正向教養觀念與實作,強化家庭支持系統。

志工參與動能提升

提供實體參與機會與回饋機制,讓志工與捐款者感受到「一起成就」的意義與成就感。

公益資源整合

串連企業、教會、學校、社福團體,建立橫向合作平台,發揮跨界網絡影響力。

品牌形象深化

彰顯德蘭「用愛陪伴弱小」的精神,提升社會信任與支持基礎。

  •  

(三)長期社會影響力

項目

具體內涵

弱勢兒少支持強化

建立安置體系中罕見的「整合式療癒空間」,補足現有機構偏重照顧但缺乏療癒的缺口。

社區共融實踐

打破機構與社區的隔閡,形塑社區成為照顧系統的一環,實踐「共同照顧、共同成長」的共好理念。

靈性與教育融合推展

結合信仰與自然,創造具有療癒力與溫度的生命教育場域。

公益參與循環再生

透過參與式課程、成果展現與感謝回饋,激發社會更多捐助、志願與持續參與的動能,建構永續公益生態。

 

七、精神信念祈禱文與感性散文《一枝草,一點露》

(一)綠蔓園的祈禱

親愛的耶穌,謝謝祢把我們帶到這裡,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,埋藏著一顆顆等待被愛的心靈。每一次翻土,我們想起那些受傷的孩子;每一粒種子,是我們不願放棄的希望。我們不是偉大的園丁,只是願意留下的人,願意陪著一株小苗,在風雨裡站起來。

主啊! 有時我們真的會累,會懷疑,會心碎,但請祢提醒我們這條路,是祢走過的十字架之路,我們只是照著祢的腳印,繼續走下去。請祢抱緊那些病中的孩子與夥伴,在他們痛得不知如何表達時,用祢的愛包圍他們,用祢的溫柔擁抱他們,就像祢從未離開我們一樣。

主啊,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些從不缺席的恩人,他們或許不在這裡,卻總是站在我們背後,他們的每一份愛,都讓我們有勇氣再多走一步、再多愛一點。願這片園地不只是土壤,而是一個家讓孩子們知道,即使跌倒,這裡也會接住他們;讓我們知道,即使流淚,也是在澆灌恩典。

耶穌啊!請祢繼續牽著我們的手走下去,直到有一天,我們看見這片綠蔓,開出祢最美的花。阿們。

(二)感性散文:《一枝草,一點露》

每一段生命,上天皆賜予存活的條件,就如同每一枝草都可得到一滴露水的滋潤。每當夕陽西下,修女便會牽著孩子們的手,走進那片被稱為「希望樂園」的花園。

在這裡,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灌溉與施肥,更學會了用心去感受與珍惜生命的每一份恩賜。泥土雖然濕滑黏膩,卻承載著孩子們重建信任與歸屬的歷程。他們說:「那個泥土濕濕黏黏的,有點噁心,可是當看到大家一起照顧植物,我覺得很開心!」「看到植物長大,就像修女和老師們用愛呵護我們一樣。」「我覺得心裡好舒服,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。」

在這片土地上,我們見證了孩子們從無聲到開口、從封閉到願意擁抱、從創傷到療癒的歷程。大自然,如同一位溫柔的治療師,用她的節奏、她的光與水,輕聲療癒著每一個生命的裂痕。我們深信,每一顆種子都值得等待,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。當我們選擇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,就是在這世界上撒下一點露,灌溉出一片希望。

2.jpg
3.jpg

參考資料

  1. 彭淑華(2008)。我國安置機構兒童少年照顧與服務現況分析。
  2. 曾華源、白倩如(2009)。保護性兒少創傷回應之機構服務檢討。
  3. 報導者 The Reporter(2025)。留在遺物裡的青春:創傷知情療癒的遲來腳步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high-risk-youth-left-in-relic-2025-psychological-trauma​​​​​​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