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計畫緣起與背景
德蘭兒童中心創立於民國57年,初期以照顧小兒麻痺患童為主要任務,後因社會需求轉型為安置家庭變故之兒童及少年之專業機構。自民國86年起,中心導入「家庭制」教養模式,讓孩子在小家庭式的照顧中,獲得穩定、溫暖的支持與依附關係,並藉由生活教育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、良好品格與自我照顧能力,促進其健全人格與自主發展。
安置機構依據兒少發展需求提供包括生活照顧、醫療保健、心理與行為輔導、課業協助、家庭與追蹤輔導等服務(彭淑華,2008)。然而,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指出,目前國內大多數安置機構的服務,仍偏重基本照顧與教育導向,對於曾歷經創傷事件之兒少,缺乏專屬性的療癒資源與情緒復原支持(曾華源、白倩如,2009)。
進一步觀察也發現,安置兒少普遍經歷情緒忽視、暴力、失依等創傷經驗,並長期承受人際隔離、自我否定與社會排拒壓力。根據《報導者》(2025)調查,台灣安置與矯治系統中大量兒少未接受過創傷知情介入,多數被迫以壓抑、逃避、衝動等方式應對情緒與關係困境,導致後續適應與自立困難。
德蘭中心深知,這些孩子雖身處照顧體系中,內心仍承載未竟的傷痕。他們渴望的是不被遺棄的陪伴、可表達的空間,以及能重新建立自信與勇氣的療癒歷程。中心秉持天主教信仰精神與創辦宗旨,以《依撒依亞書》第42章第3節所言為行動依據:
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熄的燈心,他不吹滅。」蘆葦與燈心象徵著我們所服務的孩子,即使破碎,也不被放棄;即使微弱,也值得被呵護。這信仰,不僅是宗教上的安慰,更是我們面對創傷兒少時的實踐準則。
在天主的引領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,中心於民國109年獲得後院一塊可活化使用的土地,遂規劃設立「一顆種子.一個希望─德蘭綠蔓園」計畫。此計畫旨在打造一座兼具園藝療癒、生命教育、信仰實踐與社區公益參與的立體學習與修復空間,回應孩子深層的創傷照顧需求,並訓練其獨立生活能力、責任感與自我價值建構,進而在平安與穩定中成長茁壯。
「綠蔓」象徵堅韌、蔓延與生命的力量。我們相信,即使經歷風雨,孩子也能如同綠意中的小苗,在被愛灌溉的土地上,一點一滴長出屬於自己的枝枒,終有一天開出屬於他們的花朵。
二、問題與需求
德蘭兒童中心所安置之兒少,多數來自失依、疏忽、家庭暴力、藥物濫用等功能失衡的家庭。這些孩子童年缺乏穩定依附與情感照顧,導致其在情緒表達、自我認同、人際互動與學習適應等方面,出現明顯困難。
即便進入安置體系獲得基本穩定的生活支持,孩子們仍常表現出焦慮、退縮、攻擊、逃避等防衛性心理行為。這些反應不僅限制其自我價值的建立,也阻礙其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,進而影響其未來的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立。
根據《報導者》(2025)專題指出,台灣安置與矯治系統中的許多高風險青少年,未獲得創傷知情的專業介入,多數只能自行消化情緒困境,長期下來容易形成適應障礙、自殘、自我放棄等行為,顯示整體照顧體系仍存有「創傷療癒空窗」。
(一)社區潛在問題與需求
除了院生本身的需求外,德蘭中心所處之周邊社區,也面臨以下困境與挑戰:
(二)綜合回應與計畫構想
「德蘭綠蔓園計畫」正是回應上述多重問題的整體性設計。透過園藝空間建構、療癒課程推展與信仰精神導入,計畫將兼顧:
園區將作為一個交會平台,連結院內與社區,結合專業、信仰與自然療癒,建構出一個可持續且彼此支持的公益實踐基地。
三、計畫目標與服務對象
「德蘭綠蔓園」是一處融合療癒、教育、信仰與職涯探索的多功能園地。我們期望透過園藝實作、情緒支持與生活技能訓練,協助安置中的兒少及社區群體,在自然與關係的互動中獲得修復、成長與希望。
(一)計畫目標
(二)服務對象
本計畫以「院內療癒+社區共學+職涯探索」為三大核心,針對不同群體設計階段性與功能性介入。
(三)信仰核心與教育使命
本計畫秉持中心創辦信念─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熄的燈心,他不吹滅。」(依撒依亞書 42:3)在天主愛的照耀下,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受創生命,期待透過愛、陪伴與專業支持,讓孩子逐步重建信任與尊嚴,最終成為願意回饋社會、擁抱生命的完整個體。
四、空間規劃與特色設施
「德蘭綠蔓園」坐落於德蘭中心中心後院預定空地,預計以自然生態為基礎,融合園藝治療、教育實作、靜心祈禱與社區共融四大功能。空間設計兼具療癒性、教育性與可參與性,期望為院生、教保人員與社區成員提供一處身心靈可休憩、參與與連結的立體學習空間。
(一)整體配置理念
本園區採用「功能分區、動線流暢、參與友善」為設計主軸,並強調自然材料運用與可持續經營。透過軟硬體整合,建構出兼具療癒性、教育性與實作性的複合式空間。
(二)空間區域設計與特色
空間名稱 |
功能說明 |
療癒花園區 |
提供靜態園藝活動空間,結合色彩植物、香草、步道設計,引導感官刺激與情緒調節,適合個別陪伴、輔導或靜心活動。 |
香草與農作體驗區 |
安排香草種植、蔬果照護、季節栽培等實作課程,發展園藝技能與觀察能力。亦可供工讀任務分配與責任區照護。 |
學習型餐坊(簡易廚房) |
提供兒少料理實作、烘焙教學、共餐活動場域,並發展自立生活訓練與餐飲服務模擬(可結合販售或招待活動)。 |
實作教室與收穫整理區 |
用於手作課程、花草包裝、瓶栽設計、農產品分類等,支援義賣或園藝成果展出。 |
祈願亭與靜思區 |
提供孩子與志工進行個人祈禱、心靈安靜、團體反思空間,結合信仰教育與靈性支持。 |
戶外廣場/草地平台 |
可用於親子活動、社區體驗、市集交流與戶外教學等,促進互動與社區參與。 |
工具倉與植栽資源區 |
儲放工具、肥料與各類園藝資材之處,亦作為孩子整理與歸納的訓練場域。 |
(三)場域整合與運作模式
五、執行進度甘特圖
工作項目 |
108年 |
109年 |
110年 |
111年 |
112年 |
113年 |
114年 |
115年 |
董事會通過提案購地 |
|
|
|
|
|
|
|
|
覓地/討論預算/購地 |
|
|
|
|
|
|
|
|
媒合設計師及建築師確認簽約,規劃討論建物及內部規劃設計,並提董事會通過。 |
|
|
|
|
|
|
|
|
申請都審建造執照及建物施工 |
|
|
|
|
|
|
|
|
六、預期效益與公益影響力
「德蘭綠蔓園」不僅是一項園藝空間的建構工程,更是一場以信仰為根、以療癒為軸的整合性社會實踐行動。透過療癒場域、實作課程與共學活動的推展,本計畫預期將帶來以下多層次效益:
(一)對院生的效益
項目 |
說明 |
身心復原 |
透過植物照護、藝術創作與靜思祈禱,引導孩子表達情緒、紓解壓力,建立安全感與穩定感。 |
自我認同建立 |
從播種、栽種、收成到參與餐坊與義賣,孩子將從具體成果中看見自我價值與貢獻,強化自我效能。 |
人際與社會互動 |
園區活動設計鼓勵團隊合作、互助與溝通,提升同儕互動與社交技巧。 |
生活技能發展 |
學習種植、料理、工讀任務等實作能力,奠基生活自理與未來自立基礎。 |
靈性支持 |
在信仰氛圍中培養感恩、希望與慈愛的生命態度,支持孩子走出創傷、活出意義。 |
抗壓與堅毅力 |
因應農作勞動與環境挑戰,養成吃苦耐勞與迎難而上的生活態度。 |
(二)對社區與公益的效益
項目 |
說明 |
社區參與強化 |
開放課程、親子共學、導覽與活動,讓社區家庭與兒少建立正向連結與共融互動。 |
親職功能提升 |
協助弱勢家庭學習正向教養觀念與實作,強化家庭支持系統。 |
志工參與動能提升 |
提供實體參與機會與回饋機制,讓志工與捐款者感受到「一起成就」的意義與成就感。 |
公益資源整合 |
串連企業、教會、學校、社福團體,建立橫向合作平台,發揮跨界網絡影響力。 |
品牌形象深化 |
彰顯德蘭「用愛陪伴弱小」的精神,提升社會信任與支持基礎。 |
(三)長期社會影響力
項目 |
具體內涵 |
弱勢兒少支持強化 |
建立安置體系中罕見的「整合式療癒空間」,補足現有機構偏重照顧但缺乏療癒的缺口。 |
社區共融實踐 |
打破機構與社區的隔閡,形塑社區成為照顧系統的一環,實踐「共同照顧、共同成長」的共好理念。 |
靈性與教育融合推展 |
結合信仰與自然,創造具有療癒力與溫度的生命教育場域。 |
公益參與循環再生 |
透過參與式課程、成果展現與感謝回饋,激發社會更多捐助、志願與持續參與的動能,建構永續公益生態。 |
七、精神信念祈禱文與感性散文《一枝草,一點露》
(一)綠蔓園的祈禱
親愛的耶穌,謝謝祢把我們帶到這裡,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,埋藏著一顆顆等待被愛的心靈。每一次翻土,我們想起那些受傷的孩子;每一粒種子,是我們不願放棄的希望。我們不是偉大的園丁,只是願意留下的人,願意陪著一株小苗,在風雨裡站起來。
主啊! 有時我們真的會累,會懷疑,會心碎,但請祢提醒我們這條路,是祢走過的十字架之路,我們只是照著祢的腳印,繼續走下去。請祢抱緊那些病中的孩子與夥伴,在他們痛得不知如何表達時,用祢的愛包圍他們,用祢的溫柔擁抱他們,就像祢從未離開我們一樣。
主啊,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些從不缺席的恩人,他們或許不在這裡,卻總是站在我們背後,他們的每一份愛,都讓我們有勇氣再多走一步、再多愛一點。願這片園地不只是土壤,而是一個家讓孩子們知道,即使跌倒,這裡也會接住他們;讓我們知道,即使流淚,也是在澆灌恩典。
耶穌啊!請祢繼續牽著我們的手走下去,直到有一天,我們看見這片綠蔓,開出祢最美的花。阿們。
(二)感性散文:《一枝草,一點露》
每一段生命,上天皆賜予存活的條件,就如同每一枝草都可得到一滴露水的滋潤。每當夕陽西下,修女便會牽著孩子們的手,走進那片被稱為「希望樂園」的花園。
在這裡,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灌溉與施肥,更學會了用心去感受與珍惜生命的每一份恩賜。泥土雖然濕滑黏膩,卻承載著孩子們重建信任與歸屬的歷程。他們說:「那個泥土濕濕黏黏的,有點噁心,可是當看到大家一起照顧植物,我覺得很開心!」「看到植物長大,就像修女和老師們用愛呵護我們一樣。」「我覺得心裡好舒服,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。」
在這片土地上,我們見證了孩子們從無聲到開口、從封閉到願意擁抱、從創傷到療癒的歷程。大自然,如同一位溫柔的治療師,用她的節奏、她的光與水,輕聲療癒著每一個生命的裂痕。我們深信,每一顆種子都值得等待,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。當我們選擇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,就是在這世界上撒下一點露,灌溉出一片希望。
參考資料